《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admin 2012-11-27
0 182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执教者:朱筱文   班级:五(6)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话题导入,揭示课题。请学生简单说说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给予提示:慈祥的、威严的 等等
2、揭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哪里。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
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预设答案:没希望、太危险了)
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危险呢?让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生分角色读
2)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过渡:正是这一语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8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
3)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师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学生汇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板书:坚信。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
(三)总结全文,延伸“爱”
过渡:终于令人感动的时刻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指名读
齐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篇课文,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布置作业: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