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陈美老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里为数不多的初中语文老师。30余年的教学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她都是带初三毕业班。谈到语文学习,她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
上海市特级教师 陈美
1提升语文素养需要大量阅读
在陈美老师看来,语文素养不是靠做卷子做出来的,语文素养一定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件事上,她花了不少心思,甚至做了一些让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在初三语文课上带着学生“品三国”“讲红楼”。
陈美老师向小编介绍,四年前,她讲九年级上册明清小说单元的《煮酒论英雄》,有个成绩不错的女生脱口而出:“玄德是谁啊?”教室里哄堂大笑。这让陈老师非常诧异:“这么好的学生却不知玄德是谁?”她随即萌生了一个念头——读三国。
怎么读?男生、女生按学号,讲三国故事,每人讲一回。上课前,学生在黑板上写好要讲的回目,想提的问题,比如根据故事,填写词语,完成对联。陈老师鼓励学生讲故事时加入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互动。有同学加入了评弹,有同学融入了“友谊的小船翻了”等网络语言,有同学讲《舌战群儒》,邀请同伴友情出演,结果珠联璧合,精彩纷呈。
学生在讲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陈美老师也想了许多办法。她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荣誉作业”。让学生挑选出古今中外自己最喜欢的100首诗,抽时间背诵,背得差不多了,约时间,背给老师听,背一首得1分。一学期下来,学生最多的可以背几百首,最少的也有二三十首。学生一旦背诗“上瘾”便一发不可收,纷纷跟老师讨价还价:背《琵琶行》总得要5分吧,背前后《赤壁赋》该给10分吧……陈老师总是欣然允诺:当然,必须的!同学们越背越起劲。
课间,找陈老师背诗的学生
同时,她结合学生的特长,请他们进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有的学生喜欢背诗经。最开始是想“取巧”,因为诗经一唱三叹,背会了前面一段,后面几段只需要替换个别的字。背了几十首以后,陈老师对他说:“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开一个微型讲座?就讲诗经。”结果学生讲了整整一节课,从“风雅颂”到“赋比兴”,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情深深,雨蒙蒙”,讲得头头是道,趣味盎然。
有的学生喜欢李清照的词,陈老师也邀请她来讲一讲,她精心准备了一场《从少女心到悲秋情》的讲座,讲讲、读读、背背,与同学互动,异常精彩。
陈美老师对学生说:“爱上语文,每一天都是好日子。”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陈老师班级的课间,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朗朗诵读声。只要有同学起个头,会有很多同学加入齐诵。更有劲的是,有老师表扬班级某同学,或批评某种现象,常常有同学异口同声地背诵相应的诗歌。然后在会心的笑声中,得到思想的共鸣。
有的学生,直到中考前,还来找陈老师背诗,开玩笑地说:“老师,我想再背几首,把得分凑成整数。”每每这时,陈老师都会对同学们说:“古诗词是我们的优秀文化,可以涂抹我们生命的底色,我们这项作业没有截止日期,大家可以一直背下去。”
陈老师还向小编展示了她精心编写的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她开玩笑地说,读完这几本薄薄的册子,你就有中文本科的水平了。陈老师为全校6-9年级所有学生设计了一项特殊的寒、暑假作业。四年下来,学生积累了《论语》100句、《孟子》50句、200个八字成语,还有几十篇(首)《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的选文。
“当孩子听到别人引用名句,他至少能知道这一句出自《论语》,那一句出自《孟子》。学生能记住、理解、运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这几本册子就功德无量了。”陈老师笑着说。
陈老师还为低年级的孩子设计了读起来相对容易的《三字经》和《笠翁对韵》。为方便学生理解,她为每一句诗都配了解释。
这些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原本是印成小册子,暑假一本,寒假一本,学生升到哪个年级就用相应的那一本。今年寒假,这些内容首次借助技术手段搬到了网上,学生可以边学边打卡,短的读两遍,长的读一遍,读好以后,将语音上传,一共10次,学生纷纷上传自己的诵读录音,读得不亦乐乎。
2重视整本书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陈美老师认为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尤其重要,但她也强调整本书阅读不是放羊式地读,而是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
比如读《红楼梦》,假期里,她请学生读《红楼梦》原著,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频。课堂上,她会拿出一些时间,专门和学生一起分析《红楼梦》这部名著。
她引导学生将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课上她会先赏析“判词”,介绍框架,精彩章节再拿出来细读。也可用专题方式来学习,比如以人物为主题,黛玉进府、黛玉写诗、黛玉葬花等,金陵十二钗,一个个讲。也可以节日、诗词、菜肴为专题。读好以后可以写报告、做讲座,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的分享交流,激起共鸣。
与片段阅读相比,这种既有横向又有纵向的网格状阅读,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方式更多,对主题的理解也更深刻。过程中,陈老师则会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巧妙的贯穿其中。
“整本书阅读,一定要有老师的设计,否则就变成看热闹了。”陈美说。
3写作建立在阅读积累上
有的孩子可能阅读量也不小,但一到写作还是不知如何下笔。针对这个问题,陈老师有一个独特的“技巧”,用主题词的方式积累语言和思想,换句话说,同一个意思能不能有多种不同的表达?
泰戈尔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这句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你更喜欢哪一句?陈老师常用这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学生一般都会说更喜欢前者。但如果学生自己根本没读过泰戈尔的这句话,自然不会知道还可以这样表达。再换一种说法,比如汪国真有很多励志的话,那么同样这个意思汪国真怎么说?陈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收集整理在笔记本上。“有了丰富的输入,才能顺畅地输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否则,要么捉禁见肘,要么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陈老师说。
她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笔记本,分门别类积累这些句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坚忍、宽容、善良……学生在收集句子的过程中也会与这些句子和思想产生链接。这种触电的感觉真好:“这句话妙极了,我的一段经历不是正好诠释了这段话吗?”一篇文章自然而然的就写出来了。
另外,陈老师认为写作离不开鲜活的生活经历,孩子都有自己的经历,比如弹钢琴、跳舞、参加自招考试,所有的一切都是课堂,经历,弥足珍贵。要让孩子多去体验生活。
“写作其实就是孩子的生活与阅读之间产生链接的一瞬间。那一瞬间,孩子忽然明白这件事就是这样的。动起笔来,一气呵成。但这一定建立在广泛的积累上。”陈美说。
4中考前最重要的是“查漏补缺”
中考前,别的老师都“争分夺秒”,陈美却认为应该“慢下来”“沉下来”,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多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
从中考前40天开始,陈美老师就不再布置任何语文作业。用她的话说,临近考试,多做一张卷子少做一张卷子已经关系不大了。但不布置作业并不是说学生可以把语文丢下不管了,她请学生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上。
这15分钟用来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考试要考的几块,自己哪部分还比较薄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用这15分钟的时间针对性的加以练习。
比如,写作如何查漏补缺?陈老师有一个方法。她把全班同学写过的作文按主题分成几大类,社会、家庭、校园、个人成长等等。然后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那一篇找出来放到每一类的最上面,有的学生会突然发现自己还从没写过某一类的作文,赶快把这一类写作补上。
中考前两周,陈老师会开“专家门诊”,为每一个学生“把脉”。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为学生做一次针对性的辅导,陈老师戏称这是一种“精准扶贫”。
在陈老师看来,语文是有温度的,她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最终获得的不只是分数,更是品格、思想和表达。她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品格,有自己的思想,还能把思想表达出来,有文化内涵,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是靠做题目做出来的。”陈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