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100分了,上海小学将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

admin 2016-12-23
0 815
再也没有100分了,上海小学将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

 从新学期开始,上海所有小学生将收到各学科A、B、C、D的等第制评价和评语,将与以往分数制大不相同,没有绝对的差生!鼓励孩子主动探索,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帮助老师和家长更清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避免“分分计较”;同时也为初中学校挑选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资质数据。不论您的孩子即将踏入小学校园还是正在备战升学,这项政策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1
什么是等第制
 

等第制:是一种新型的学业评价体制,实行等第制后,学生成绩单上不再出现具体的分数,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技能、课堂习惯、综合实践等板块,每一块下还细分若干“小项目”,每个板块都以A、B、C、D四个级别评价,并附上老师的学习建议。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聚焦于学生的成绩,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负担、师生关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用“等第制”评价学生可以模糊分数的概念,转而将关注度重新投注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兴趣、习惯、态度等重要素养的培养上。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评价采用的是传统的纸笔测验和百分制评价。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对学生综合素养问题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评价方法的局限和弊端。作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上海率先启动等第制试点。

        小学中高年段“等第制”评价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各学科“等第制”评价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果3个维度展开。

 

 

  • 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表达”3个方面;

  • 数学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4个方面;

  • 英语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词法”“句法”“语篇”5个方面。

     

    小学“等第制”评价特点:


    1. 以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 从“重分数”转向“重素养”,关注学业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良好习惯养成;

    3. 强调寓评价于教学过程中,注重“学评一体”;

    4. 以“分项评价”“等第+评语”的方式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改进作用。

      2
      等第制实施进度

       

      2013年上海在小学一、二年级实行基于课程标准的“等第制”评价,不进行书面考试、不用分数评价、不排名。数据表明,“等第制”评价与学生学习状态呈显著正相关。

       

       

      2015年: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牵头研制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学科的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以及小学低年段品德与社会、自然、音乐、美术、体育与健身等5门学科的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2016新学年:上海的小学各学段学生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等第+评语”的方式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改进作用,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不在孩子之间作比较,从‘重分数’转向‘重素养’,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学。

        

      3
      等第制有啥效果

      2016年1月,上海市教委组织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展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中,87.75%的一年级学生家长表示听说过“零起点”,教师对此项政策的宣传是家长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相比2015年,2016年的一年级学生家长更能关注到孩子在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两方面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学业成果。

             从总体情况来看,2016年上海市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总体表现很好,且与2015年的相关数据相比,2016年上海市一年级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各个维度上都有明显提升。这表明,学校在这些政策的执行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已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中。

       

      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性情绪表现好且有提升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从总体情况来看,2016年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性较高的前三项分别是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从分项指标来看,适应性较高的主要是身体健康、喜欢上学、愿意与同伴交往和情绪状态等。与2015年的相关数据相比,2016年上海市一年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均值都有提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学生的社会性情绪(如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流等)。

               2016年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相比2015年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在睡眠时间方面。2016年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为19.25%,相比2015年的数据提高了15.33个百分点;9至10小时内的人数比例为66.63%,相比2015年的数据提高了21.67个百分点。超过95%的家长表示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5.         与2015年第一期家长专项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比:2016年学校在“学习准备期”、“家长开放日”、“快乐活动日”、“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不进行书面考试”、“不采用分数评价”和“不排名或变相排名”等政策的执行,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的政策执行效果提升最大。
    6.         数据显示,“等第制”评价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90.04%的家长表示教师不会对孩子进行排名或变相排名;76.41%的家长表示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会针对孩子的学习现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分项的等第评价,让家长对孩子学习发展水平更加一目了然。

       



      >>>三期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表明:

       

              学校政策执行情况、教师激励学生行为、孩子充足睡眠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在各项政策上的执行度越高,教师对学生采用等第制评价并进行更多鼓励和表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睡眠时间越充足,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越好。

       

       

      “等第制”评价是一种标准参照,不是说把孩子放在班级中进行比较,如果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都可以是优秀。


      在金山区海棠小学,二年级学生小芸的“数学学科基础素养评估报告单”上,在“知识技能”维度下的“计算掌握”和“概念理解”指标上,她未能拿到A,但在“综合实践”与“兴趣习惯”维度下包括“数学表达”“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在内的多项评估上,她的表现均为A。若单论学习成绩,小芸在班上中等水平,但她拿到了9个A,老师看重的是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

       

            最终呈现的是一组等第,而不是分数。老师和家长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计较名次和得分。过去一张试卷,考分高的不见得学习能力更强,现在依照课标细分出十余项指标进行ABCD评估,看似模糊,实则精确。

       

            学生家长表示,实行等第制后,孩子对考试不再像从前那样焦虑了,自己也发现了孩子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现在经常带孩子去科普场馆观摩。

       

       

      4
      专家意见


      “等第制”淡化了分数,会不会削弱孩子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用“等第制”评价代替“百分制”的目的在于淡化具体的分数差异,因为单纯地用分数区分学生层次,既不能反映孩子真实的能力水平差异,也不能真实反映孩子真实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差异。过分强调的结果,只会令众多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唯分数是从”。

       

              目前沪上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已经实现了从“分数制”到“等第制”的转变,甚至许多小学设计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等第制评价系统。如复兴东路第三小学的“幸福争豆”,分别以快乐豆、乖乖豆、机智豆来评价孩子的学习能力、倾听能力、课堂表现等。

       

            “等第制”推出的目的在于模糊具体的分数概念,从而给予孩子全面的综合评价。正如两个学生,一位考了98分,另一位考了92分,单从分数上看,98分的学生似乎要胜过92分的学生,但是在“等第制”评价中,这两位同学都属于“优秀”的层次,而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或许92分的学生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上更胜一筹。所以单凭分数是无法分辨出学生能力高低的。况且,“名校”录取学生也不是“唯分数论人”,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全面发展的学生。

       


      如何更好地、公平公正地评价?

       

            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在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将开展多层面、多途径的传导式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等第制”评价;同时,整合各方资源继续开展研究,鼓励与支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形成多元的“等第制”评价实践模式。

      家长太过于纠结学生分数的高低,往往会忽视了孩子兴趣、习惯、品质等能力素养的培养。实行等第制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采取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踏入校门,快乐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不会由于及早的背上“知识的累赘”而厌学甚至是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信心,不会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由于学习压力而走入歧途的现象。

      据专家分析,“早跑孩子”的优势在三年级后就不再明显了,而往后能力高低与否是与学习习惯、兴趣方向直接挂钩的。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真正做到生活是快乐的,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