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第三,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四,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使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只要达到了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三、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四、训练朗读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而生巧。朗读训练的方法,一般包括分角色朗读、比赛式朗读、配乐式朗读、联想式朗读,以及教师的范读等。
1.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在学生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分角色朗读能增添课堂的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往往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形象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这三个词的意思,以及它们的用法。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够,我便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绘声绘色的读,惟妙惟肖的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的意思,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表达出:迎上去就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追过去就是后面的要赶上前面的;游过去就是一个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它靠拢过去。
2.比赛式朗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时常开展评选“朗读之星”的活动。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次朗读比赛,我都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的内容。比赛之前提出评比的要求: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等。比赛时,每个学生朗读之后,全班同学举手表决,评出“朗读之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极大的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比赛式朗读,并不局限于一次完整的过程,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随机地进行。
3.联想式朗读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4.教师的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一旦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自然会读得更精彩。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更高。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教师要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总而言之,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便有了着力点。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