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时容易情绪激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两个“分不开”,一个“听不到”,若想避免情绪失控,家长需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把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区分开来,然后好好就事论事地讲话。
为什么容易情绪激动?
1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分不开”
家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处于系统中的每位家庭成员的情绪、想法和行为时刻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如果某一个家庭成员产生了焦虑或愤怒情绪,其他家人不仅很容易感受到这些情绪,而且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此一来,原本某一个成员的不良情绪便会在家庭成员的“努力”下被无限放大,导致大家分不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你的愤怒变成了我的愤怒,我的不安也变成了你的不安。
2情绪和理智“分不开”
容易把自己和他人情绪混为一谈的人,其另一个标志性特征是无法将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分开。他们习惯跟着感觉走,只要情绪上来了,不管正在面对的现实情况如何,都会让情绪立刻接管自己的行动。他们甚至意识不到此刻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感觉,更搞不清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有这种感觉。对自己的情绪越不清楚,不确定感就会越强,不确定感越强,就会越焦虑,越焦虑,理智就越容易掉线。
3“听不到”孩子的情绪与需求
许多孩子之所以容易对父母情绪激动,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没有被父母接纳和听到。许多孩子的表面情绪是愤怒,背后的深层情绪实则是委屈、不安或悲伤。对孩子而言,“我的想法不被父母理解”或许不是最糟糕的,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父母看上去好像根本就没有兴趣倾听和理解自己。
如何避免情绪失控?
1觉察自身感受
当出现不愉快的情绪时,父母首先要能够意识到,我们此刻有不愉快的感受,并且愿意耐心体会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它和既往发生过的或者当下正在发生的什么事情有关。及时觉察自己的感受,并在理智层面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家长将情绪和理智“分开”。
2合理表达情绪
父母有情绪时要清楚、简单、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表达,具体可以采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建议”的句式。例如,“看到你做……时,我感到很……”。说完后,先等待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能调整情绪,恢复到理智层面继续对话,那亲子谈话可以继续。如果双方一时难以平静下来,建议先暂停沟通,等平静后再重启对话。
3情绪划清边界
当父母可以觉察并能理智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可以帮助孩子整理他们的情绪和期待。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好想注意到刚才我说……的时候,你好像有些不舒服,不知道我猜得对吗?你愿意多说一些吗?”如果孩子愿意反思,愿意更多地分享此刻的心情,父母可以等他们说完后,采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孩子。
摘自《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作者:孟馥、姚玉红、刘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